药物分子制成纳米制剂后发挥作用的过程和游离状态的药物分子不同,纳米聚集体的药物颗粒与生物膜的作用方式、作用强度以及体内转运过程等均发生改变。
1药物漫长而复杂的“旅行”当你把一颗药放在嘴里,药物首先接触到口腔粘膜,一些药物成分可能会在口腔中被吸收。
2024年9月19日,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s)揭晓。华人科学家陈志坚(Zhijian “James” Chen)教授获得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奖,三位GLP-1研究先驱Joel ...
在罕见病治疗的舞台上,一颗新星正在冉冉升起。2023年,中国国家药监局正式批准了肾上腺皮质癌治疗药物米托坦片(商品名:利舒仁),为数以千计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药物不仅是国内首款关于肾上腺皮质癌的治疗药物,更是全球范围内唯一获FDA、欧盟和中国批准的药品。在这一背景下,上海杰谛医药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正致力于通过创新手段将这一药物推向市场,为罕见病患者打造更好的治疗未来。
在研究人员调整了其他可能影响痴呆或帕金森病风险的因素,如糖尿病和药物并发症后,他们发现使用SGLT2抑制剂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降低20%和帕金森病风险降低20%相关。服用这些药物的人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降低了30%。
这是一种预后较差的罕见恶性肿瘤,全球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年发病率仅百万分之一,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0.12%。1961年,中国报告了首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但此后约60年间,却始终没能解决用药难题,许多病人只能选择出国治疗等方式。
在全球癌症治疗领域,一项中国自主研发的基因细胞治疗药物的推出,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希望。2024年服贸会上,北京艺妙神州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IM19 ...
虽然AI驱动药物研发的构想广为人知,但只有极少数AI药物能在临床试验中获得疗效验证。记者今天从由生成式AI驱动的临床阶段生物医药科技公司英矽智能获悉,其在研管线ISM001-055在一项IIa期临床试验中取得了积极的初步研究结果,这是全球首款实现药效概念验证的AI药物。ISM001-055是一款“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小分 ...
在抗体发现和鉴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Integral Molecular公司在《mAbs》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多达三分之一的基于抗体的药物与意想不到的靶点表现出非特异性结合。一个严重的问题是,脱靶药物结合是患者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甚至有可能导致死亡。对临床开发不同阶段抗体脱靶结合的分析表明,这是药物损耗的主要原因。早期特异性检测可以改善药物审批和患者安全。
长期以来,一些临床效果好、患者需长期使用的常见病、多发病用药在基层医院配备不足,制约和阻碍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开展和分级诊疗的落地。为此,国家卫健委近日透露,该委正起草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联动管理机制的政策文件。
美国学者Michael E. Dunn等人 [1]开发出一种靶向利钠肽受体(NPR1)的新型激动剂单克隆抗体REGN5381,能够有效降低静脉压力,并持久改善 心力衰竭 ...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搜寻国家药监局及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发现,截至9月16日,已有2款治疗重症斑秃的JAK抑制剂在我国获批上市,分别是礼来的巴瑞替尼和辉瑞的利特昔替尼。